一不小心,你就掉入了假教育的圈套

分类:教学管理   点击:5087  次  发布:2016-07-14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我细细致致地读了一遍,感想很多。
《今天怎样做教师》是北京教科院王晓春先生对100个教育问题案例的点评集。这是一本能引人深思的著作,在每一个案例及点评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教育理性与教育惯性、教育科学与教育愚昧的厮杀。
教师这个职业是什么人都可以做还是必须有专业素养的人来做?这貌似一个白痴的问题。答案自然是必须有专业素养的人来做。然而现实却是必须有专业素养的人来做的工作却天天充斥着“发火”“罚抄作业”“叫家长”等没有任何专业素养的工作方式。在王晓春看来,这样的工作方式,“很少找到专业色彩”,“没有学过教育专业的人,也完全能用这种方式工作”。在这本书里,王晓春先生用犀利的笔触对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简单的教育行为进行了剖析,“从案例出发,所以它不脱离实际,老师们看起来亲切;又因为它要‘论理',所以它必须从案例中抽出理性的结论,谈的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结论却往往与教师通常的想法相距甚远,震撼之余,就会有所启发”。
滥爱。爱大概是每位教师在进行工作总结时都会提到的字眼,仿佛不提爱字就统领不了自己的工作。更有甚者,会称自己爱每一个孩子。事实是这样的吗?王晓春认为,老师们爱得太滥了。“对于一个说谎的孩子,我当然会反感,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关心他和帮助他——像帮助一个病人一样,虽然我不喜欢你,但我尊重你”。教育不是喊口号,老师也不是圣人,理性客观地去表达自己的感情才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其实更多时候,用悲天悯人来表达比爱字更透彻和客观——虽然我不喜欢你,甚至厌恶你,但是我的怜悯之心要求我必须要帮助你,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不伤害你。
王晓春先生的“虽然我不喜欢你,但我尊重你”,让我想起了某校宣传的理念:孩子,虽然你犯错了,但我仍然喜欢你,我喜欢的是你这个孩子!换句话说:孩子,你就算犯了滔天大罪,仍然挡不住我喜欢你,我首先喜欢你这个人!不加任何条件地喜欢一个人——这真是圣人的行为。可事实是这样吗?教育千万不能被虚伪绑架。
认错型教育。教育过程中,孩子犯错了,让孩子写检讨书的现象仍然存在。虽然有的老师将检讨书改称为反思书或者说明书等等,但仍然改变不了它的性质。王晓春说,这是典型的认错型教育,而不是研究型教育,“你认错了,我就消气了,即使你不改,我也仁至义尽了。自己骗自己,是心理止痛片”。只要承认了错误,就能改正——这经不起论证。
认错型教育在现实教育中是比较普遍的,其实反映了教育的一种短视行为。老师急于“结案”,不去追寻现象背后的原因,只是在做无用功,正是王晓春说的“自己骗自己”。那么老们为什么急于“结案”,不去追寻现象背后的原因呢?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老师太忙,没心思管这些蝇头小事;二是专业素养不够,追寻起来力不从心;三是把眼下应付过去就行,管他以后是什么情况……认错型教育看似简单快捷,实则为以后的教育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教育浪漫主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王晓春看来,是极具代表性的教育浪漫主义。“用道德说教、道德煽情、道德施压来代替科学分析,是我国教育的痼疾,这与我们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有关。一个家庭对班级而言是六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这属于施加道德压力”。
在很多论述中,似乎只要老师用力,一切后进生都不在话下。这不是事实,“这样美妙的结论是经不起论证和事实检验的”。可惜我们很多善良的老师,对专家和教育官员的话过于无意识的依赖和相信,一遇到教育失败的孩子,就会自责自己。其实教育的事实是,假如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指望普通的教育方法是没用的。这个时候,必须要由专门的心理医生来处理。而班主任硬着头皮上阵,只会徒增烦恼。道德不是科学,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冷静和不盲从。
品德问题。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常常会做出一些怪异的行为。很多老师会把这些行为简单地归因为品德有问题。王晓春说,其实很多学生的行为是心理问题,而不是品德问题。品德问题这个帽子一扣上,只会毁了孩子。
王晓春的话,我深以为然。一位作者告诉我,他班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悄悄溜进教室,在自己喜欢的一个女生的座位前徘徊了一会儿,趁着没人,在人家桌斗里撒了一泡尿。体育课下课后,女生回到教室里的时候,一下子气哭了。这位作者查证了之后,确定了“肇事者”。怎么办?上交政教处?叫家长?定性为品德问题?这位作者是一位经常反思教育的人。他没有简单归因,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孩子的行为。最后他觉得这是学生性心理的一种表现,没必要大张旗鼓。他去安抚了女孩子,又把男孩子拉到办公室进行一番“男人之间的谈话”。男孩儿本来想着这下要把人丢尽了,没想到老师这样理解自己。
教育不能简单归因,需要的是理性分析的科学态度。
王晓春说,相当一部分中小学老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家长往往早就管不住了,家长还指望老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路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
依靠教育惯性和生活惯性来工作的教育者,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假教育的圈套。因此,“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文档预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