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么做教师》读后感----许芳芳

分类:教学管理   点击:4300  次  发布:2016-07-14 

 自古以来,中国儒家便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于是教师这个职业被赋予了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暴力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师已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

   面对越来越多的舆论报道,我们又该如何摆正自己的立场,树立一个优秀、健康的教师形象呢?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王晓春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班级。

 比如点评一些 “关爱学生”的案例时,有的教师盲目相信师爱的力量,以为教师只要爱学生,一切就OK了。针对这种倾向,王晓春老师尖锐地指出:“很多教师都是这样,想用‘关爱'换来学生的‘感激'。教师一厢情愿地以为,学生一感激,就会改正缺点。可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的溺爱,感恩心态越来越淡薄。你想,你关爱再多,能超过家长吗?家长关爱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大的力度,都没能使孩子听话。您的爱怎么就那么灵呢?”“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而且我再说一句可能得罪人的话: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他深刻地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原来的自己,发现自己无论如何无法爱上一个说谎成性的学生,就怀疑自己师德不够高尚,就很焦虑,看完王晓春老师的书后,我不这么想了。学生说谎,我当然会反感,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关心他和帮助他——想帮助一个病人一样,这就是师爱。因为师爱不是私爱。

  原来一直为自习课纪律问题头疼,总觉得不尽人意。终于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王老师指出,许多老师经常因为纪律问题和学生较劲,一个原因是学校搞评比;第二个原因是确实有些学生纪律太差,让人无法忍受;但是还有第三个原因,有些老师对纪律的要求太过琐碎,经常小题大做。

  就纪律抓纪律是治标不治本,纪律问题背后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我希望打破教师对纪律的迷信。纪律本身不是动力,纪律不能给人带来智慧,纪律过严,还会压抑人的个性。人类纪律最严的组织是军队,可是发明创造最多的地方却不出自那里,创造需要宽松的环境。因此不存在这样的公式:纪律最好的学生=学习最好的学生

  所以我认为老师应该“淡化纪律”。我还主张实行“底线纪律”,即只规定最基本的要求。纪律简单一点为好,省的大家天天盯纪律,而没有把宝贵时间和精力用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面。王老师还有很多名言。

 1. 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2. 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3. 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4.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
        5. 首先做研究者,其次才做管理者。
        6. 如今触目皆是的简单化、泛道德化教育正是以非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背景的。越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人,越容易激发道德热情,他们是吃“道德饭”的。我在网上常看到不少情绪激昂的、云山雾罩的文章,感觉他们就像在“跳大神”,想念几句咒语解决教育问题,甚是幽默。

 王晓春老师这些酣畅淋漓的语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

文档预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