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天,静候花开 ----陈喜凤

分类:教学管理   点击:4356  次  发布:2016-07-14 

 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已10余年。在这10余年里,我听了校内外许多老师的课: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随堂课等。自认为从听课中学到了很多。然而《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让我终于发现以前的听课总是不得要领,或者说没有从听课中获得真正能够获得的东西。静下心来读这本书的确让我对听评课有了些许的认识和感悟。

 对比传统的听评课和课堂观察,传统听评课模式则显得十分简单,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只需要拿一本听课记录、一支笔、搬个小凳子就可以了,听课就是记录一下教学的流程、教师的讲课内容,或自己的一些感想,偶尔还有些评语;自己没有充分准备,也没有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听课过程主要关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关注不多;一些人把听评课当成任务来做,造成老师们听课并非出于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评课发言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

 本书主编崔允漷等学者将课堂观察表述为通过观察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将课堂观察的全过程分三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或从任务性质出发将其命名为准备——观察——反思。三个环节各有各的任务。课前准备涉及环节和任务众多,是课堂观察研究的重点之一。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思考四个问题:观察谁?为什么观察?什么时间观察?怎样观察?也就是说课前阶段的重点在于观察点的确定,观察量表的设计、记录方式的选择。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与研究。

 听起来这种基于证据的听评课相较传统的听评课来说,比较“繁琐”(因为需要首先确定课堂观察点、编制课堂观察量表)、周期比较长(教师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流程比较复杂。但不可否认这样的听评课有如下的作用:1、改善了盲目听课的现状。课前,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课中,知道要聚焦什么,记录什么;课后,知道依据什么,建议什么。2、纠正了听评课的功能。课堂观察,是研究课堂教和学的一种方法。它的目的是给被观察者一些发展性建议,而不是评价。它的过程,重在准备,重在证据,重在研究,重在双赢。而不重在评价,更不重在比较。并不是为了通过这样的行为将教师的课堂划分成若干等级,给教师分出三六九等。3、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行动。课堂观察一般不是一个教师能够完成的,或者说仅凭借一个教师的力量是难以确保课堂观察质量的,它需要教师间的合作。参与观察的教师之间要有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等要素构成一个合作共同体。教师借助合作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促使合作共同体的每一为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4、促进学生的学习的改善。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的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

 从事了这么多年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上也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可如今,我才深知自己似乎不得不与多年来引以为豪的经验说再见的时候,心理的确有那么多的不忍和不舍,甚至还有些许的排斥。但深深思考后感觉:只有洗去旧观念,才能让今后的课堂观察在新理念的引领下熠熠生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读《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已有一段时间,每当这本书中的精彩思想浮现时,这首诗就不由自主的在我心中吟诵。曾几何时,是功利让我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其实教育本就如春天的细雨,沥沥的下着、轻轻的滋润,也许这样的“美好”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崔允漷教授曾说:你的电脑里如果有20个教学观察课例,你就是课堂观察专家。于我而言,我并不奢望自己成为专家学者,但真心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在课堂观察的引领下真正实现学生的乐学、做中学、有效学。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这是教育的光荣与梦想。如果能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圆梦,这将是何等的荣耀与伟大。但如果无法实现鱼与熊掌兼得,那么我宁愿首先实现教的有效与学得愉快,让考的满意暂时搁置。我期待着自己能在阳光下真正抛弃浮躁,抛弃功利;更新理念,脚踏实地的步步践行,相信总有一天“教育的真谛”会翩然而至!

我坚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因为我已在春天,因此我静候花开!

文档预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