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读书 个性

分类:读书活动   点击:3058  次  发布:2018-11-16 

                     时间  读书  个性

 

         ——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起

        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    殷亚平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盛誉。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起至1970去世,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一所农村完全中的校长。他曾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并荣获列宁勋章、马卡连柯奖章等。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贡献巨大。很多著作,已被全世界翻译成几十文字,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的生活的百科全书尤其《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也是一本被我翻阅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本教育类书籍。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跟以前相比有了地覆天翻的变化,但每次拜读这本书,我仍然会被里面的一些语句、一些想法、一些做法感动震撼。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一个普通教师和一个优秀教育家之间的差距,就《百家讲坛》上聆听北师大附中纪连海老师的讲座,知道平凡与优秀的差距一样。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而前提是,我们必须超越自己,让自己每天都能进行有效的不间断地付出。对比教育家所言所行,自己做的显然还远远不够

有些教育理论是纯理论而理论,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从实践升华出来的,里面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和指导性的建议,绝对会让人感悟多多。现将我暑期第N次阅读的感悟梳理一二,期待对自己和他人能有所启发。

感悟之一:关于时间和读书。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每个人一昼夜都是24小时。尤其身为一名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孩子,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课题等等,难度可想而知。在《给老师的建议》之《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没有时间,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都需要时间。但是无论怎样,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仍是最值得我们做的一件事情。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堂不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发自内心的渴求。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们从教科书里获得的那点知识,不过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无论工作多忙、生活多辛苦,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不仅为了孩子,也为了更好地充实和发展自己。

在谈到教师用一生的精力去“备”一节课时,苏霍姆林斯基说,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需要读书。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能持之以恒地读书,读好书的结果。读书的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我们给教科书创造的背景越宽广,教育艺术的提高就越明显,在课堂上我们也更能游刃有余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用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的状态,或者敏锐捕捉到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的障碍,然后调整自己的课堂节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智力上的训练和引导。

不仅教师需要读书,孩子们也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们在审题、理解等方面存在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障碍,这些障碍的存在导致孩子们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表现在做题时,他们不能把题中所给信息有效地筛选出来,这其实跟孩子们阅读能力弱有一定的关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学生的大脑不是无休止的补课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提升起来的,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这样写道:“半亩方天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塘不是一泓死水,而需要常有活水注入,才能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学习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情形颇为相似。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让书籍这一清泉滋养自己干涸的心田

感悟之二:学困生与个性化。

在《给老师的建议》之《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孩子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所致。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与人在智力、体力、习惯、情感等方面存在差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正是这千差万别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丰富多彩是客观世界的主旋律,对待一种事物,我们不可能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尺度去衡量或者评判。若此,恐怕世界会单调得过于乏味罢。教育就是要发现、利用发展这一多样性,而不是用简单、划一、僵化的标准,将丰富多样的原料轧制、打磨成一模一样的成品。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自己课堂的某一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教师如何使他的智力和才能得到进一步合理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他在脑力劳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我们要善于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自尊感,而不是向孩子要求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当教师最为头疼,也是最感到无计可施的就是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时候,我们在那些学困生身上花费的工夫是一般学生的很多倍,可取得的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有时候甚至不得不逼迫自己放弃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越来越差,教师也越来越感到苦恼。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辅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应当像医生一样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医生对那些身患重病的病人从来都是以鼓励的言行让他们他们树立起生活的勇气战胜病魔。教育也应具有这种人道主义精神。 学生个体的差别,客观决定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取得同样优异的成绩教师要善于扬长避短,而不仅仅是取长补短。

后进生之所以差,有些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比如习惯、家庭、社会等的影响之类。学困最常见的就是,惟命是从孩子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甚至不可以有非份要求。为了他们一把,我们常常在课间见缝插针或者挑灯夜战,后进生真得这样补吗?这一点与医生比起来,我们似乎应该感到羞愧。一般来说,医生都会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对症下药,尽管这里面不乏技艺者,但没有哪个医生把一大群病人集中起来给他们统一喂药的。

记得有一次我阅读著名作家席慕容的文章,她说自己学生时代很怕上数学和物理。一次,数学老师在班上宣布学生的月考成绩,席慕容是最后一名。当时,老师用鄙夷的目光望着她说:“席慕容,你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么?让我告诉你,零分!” 老师的冷淡与同学们的嘲笑让十二三岁的席慕容一下子陷入到无望的困境中,以至于成年以后,那段冰冷的记忆仍然会一次次在席慕容的梦中重演。高中毕业后,席慕容选择了台北师范的艺术科,仅仅是因为这所学校的课表上没有一节数学课。然而,后来,席慕容不仅在绘画方面卓有成就,而且还成了知名作家。

面对个性孩子,教师区别对待,寻找各种最佳途径,这个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对待的一个话题。进步的人生总是特别打动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跟孩子们相伴过每一寸时光。在教育的世界,变数时刻都会发生,我们期待每一个从我们身边走出的孩子除了收获到满满的知识,还应该有一份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和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教育行业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不忘贴近学生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做教师久了,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表面看起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孩子,其实骨子里都渴望被关注。他们自制力弱,学习习惯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养成。但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记得自己的责任,对他们多一些关爱,理智地善待每一颗幼小心灵,或许到最后,收获最大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教师自己。

对老师来说,当面对一个具体人或一件具体事时,桃李满天下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话语,我们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学生就在四面八方,而我们也会因此满怀幸福地、无怨无悔地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即使霜染白发,即使默默无闻。反复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结果是:自己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宽阔人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

我们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秋收的期盼;我们是夜空中的启明星,我们有奔向光明的执着!做红烛为学生驱走黑暗做春蚕为世界吐露芳华。”希望在教育家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阔。

 


文档预览关闭